宁波保国寺昨天1009岁了
因为建造于公元1013年,每年的10月13日都被保国寺认作自己的“生日”。
宁波天一阁博物院(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)副院长徐学敏说,每年的这一天前后,博物馆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,为这座大殿“庆生”。
作为宁波标志性的文化景观,保国寺与天一阁、河姆渡一样,都是这座城市靓丽的文化名片。尤其是浙江推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来,保国寺比过去十年都更加“吸睛”。各路媒体纷至沓来,前来研学的师生络绎不绝。
仅10月12日下午记者在保国寺采访的两个小时里,就偶遇了来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“皓哥读书”团队的两拨人员。
明年,保国寺将迎来落成1010周年大庆。面对这样一座江南首屈一指的木结构建筑,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它、保护好它,迎接它的下一个1000年?最好的方法,也许就是从走近它开始。
登高看古建,斗拱在眼前
今年的“生日”,保国寺大殿里多了一份贺礼——一台“升级版”的升降机。
去年国际博物馆日,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首次推出登高看古建活动,用云梯把爱好者送到藻井下方,近距离观察以前只能仰望的斗拱。这项活动得到了众多古建爱好者的欢迎,有限的名额很快被约满,还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发布观后感,引发连环“种草”。
之前的云梯容量有限,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安全尽兴,近日博物馆对云梯进行了改良升级,一台更加“强有力”的升降机出现在大殿。以前每次只能输送1-2人,现在可以站5-6人。
登高可以看到什么?徐学敏介绍,以前大家看古建,大多是久久抬着头,努力辨别梁架结构,时间长了很容易脖子酸。而升降机的作用是把人放到天花板附近,甚至与斗拱平视。
凑近了看,还能发现许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细节。当心间的大藻井架构在八角井之上,八条阳马皆作弧形,交汇于顶端的六角形短棱柱;阳马间的横向木条共有七道,透过它们的缝隙,隐约可见天花以上的草架;在藻井的随瓣枋上,各隐藏着两条浅浅的扁长方块,正是《营造法式》中记载过的“七朱八白”;平棊和部分斗拱上,还能看到黑色的卷草纹彩画痕迹;月梁形的三椽栿下部,有两道线脚装饰,也是在底下看不到的。此外,在算桯枋、井口枋、柱头枋等更多构件上,也都能看到“七朱八白”,看完之后,不免让人对《营造法式》中提到的“丹粉刷饰屋舍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“升级版”的升降机。记者潘苗/摄
研学结硕果,传承无断绝
自2019年成为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,保国寺推出的研学课程自成品牌。其中核心“保国寺古建之旅”入选全国博物馆百佳课程,重点打造的“小小国宝守护人”暑期研学营反响火爆。今年新增加的“条分节解之宋式斗拱大剖析”“古建夏日百果园”等研学课程,串联了博物馆1000多年的古建遗存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,小营员们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工匠精神,了解家乡的宋韵文化。
据统计,今年暑假,保国寺共组织暑期研学营60余场,超过1200名中外学生参与活动,几乎天天有研学。
除了受小朋友们欢迎,保国寺的展陈也屡次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肯定。今年5月,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王思渝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青龙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杭侃在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联合发表署名文章,分析《不同空间语境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展览的现状及特点》,其中对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展示手法给予了赞赏——
“使用模型、建筑构件等常见的古建筑展示手段,强化其信息传达的目标”,同时在视觉上“为观众如何观看作为整体的古建筑作出提示,让观众时刻得以在局部与整体、理性的拆解认知与感性的整体观察之间游走”等展陈方式,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,被认为是国内古建筑展示的优秀范例。
作为“长江以南第一木构建筑”“江南宋韵的活化石”,承载诸多荣誉的保国寺始终在坚守着宁波的骄傲,用它的风华与古拙向世人展示它独一无二的魅力。今天乃至将来,在更多科技保护手段的加持下,这座千年古建也将更持久、更鲜明地展示它的风采,迎接它更长久的生命。
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 通讯员张璐易